問:哈佛望遠鏡,幾年後將失去控制?

答:天有不測風雲,衛星有旦夕禍福,如果不出事,哈佛望遠鏡有太陽能源板,它也許可以長命百歲。否則,也許明天就出事,壽終正寢了!由過去出事的記錄看來,有時是人為的疏失,有時是天然的災害。不過一般說來,就算沒有什麼大的意外,由於地面控制站偶爾還得修正一下衛星的姿態(方位)以及運行的方向,這些都需要用到液態燃料。有一天,液態燃料用完了,如果無法派太空梭上去添加燃料的話,這時人造衛星就像是脫韁野馬一般,難以控制,等於失去了這顆衛星一樣!


問:什麼是電漿?

答:電漿是一種部份游離或完全游離的高溫氣體,宇宙中的物質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是由電漿所組成的。我們地球上的固態、液態、氣態物質,只是那可憐的百分之一罷了,所以別做井底之蛙!
  所有進行核融合反應的恆星(stars),其組成都是電漿。因為核融合必須在很高的溫度下才能進行反應。因此地球上想研發「控制核融合反應」的科學家都是電漿物理學家。他們偶爾也會把太空當成他們的實驗室,客串當一個太空物理學家。
  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電漿包括火(你總不至於把火給歸類為固態、液態、或氣態吧)、閃電光束中的游離氣體、霓虹燈內的發光氣體與日光燈內的發光氣體……等等。一般說來,高溫或低密度的氣體,比較可能由氣態升格為電漿態。詳細的情形可以參閱《太空物理概論》之《太空電漿物理概論I》中的介紹。


問:太陽風暴為何對人造衛星造成如此嚴重的影響?

答:因為人造衛星的「定位」(定方向)方式是學鴿子,利用地球磁場來定方向,可是在同步衛星(以及飛得更高些的衛星)所在的區域在地球發生磁暴(註)與副暴時,磁場方向改變很多,這就是好像有一個頑童把十字路口的路標改變方向,於是路過路口的車子都走錯了方向,即使後來頑童再把路標轉回來,地面控制站也找不回來飛去的衛星了。而太陽風中的電磁場擾動(太陽磁暴),以及太陽風的風速變化,都是造成地球磁暴的主因。


問:為什麼我們要觀測電離層和研究電漿是如何運動的呢?對我們人類有什麼意義呢?

答:因為我們要飛飛機、預測天氣變化,所以人類要研究空氣動力學。同理,因為我們要放人造衛星(比方說:利用衛星傳送電視節目!!)所以我們必須瞭解人造衛星所在的電漿與電磁場環境,否則,像在1996年,一個太陽磁暴打向地球,引發了地球磁暴,AT&T公司就丟掉了一個上億美元的同步衛星。除了錢的問題,還有能源問題,人類想用幾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水中的氫(H)來做控制核融合反應,提供沒有污染的乾淨能源。但是人類對許多「電漿物理」問題搞不清楚,所以一直沒成功,而太空就是一個天然的「電漿實驗室」所以許多研究核融合的科學家也研究太空電漿物理。


問:為何國科會要將中華衛星一號的基地台設立在中央大學,而不在別的學校?

答:中華衛星的控制站有兩個,一個在中大,一個在成大航太所的歸仁實驗場,因為希望兩個控制追蹤站一南一北越遠越好,而目前國內相關的太空與航太科技的研究單位有三,一個在中大,一個在成大,一個在新竹科學園區的太空計畫室,所以大概因此把控制站設在這三個中最南最北的兩處吧!當然另一方面,當時恰好中大正在興建科四館,所以就順便租了半層給太空計畫室了。不過聽說,目前中華衛星一號還有兩個海外的控制追蹤站,一個在印度,一個在非洲南方的摩理西斯。


問:為何在中大晚上偶而會看到一道綠色的光?

答:那是物理系倪簡白教授在用「Lidar」(Light Radar光雷達的縮寫-也就是把綠色的雷射光當成雷達波)來觀測高空電離層中的化學成分與某些正離子成分的密度分佈與溫度分佈。


問:衛星照相的底片感光是否會接收到紫外光、紅外光的反應,衛星照相和一般底片的原理是否相同?

答:衛星照相比較像現在的數位相機,收到的是數位化的訊號。只要衛星上的接收器設計上可以接收紫外線,就可以單獨接收紫外線(如大尺度極光照片,以及SOHO衛星對太陽的觀測),至於紅外線的觀測也是如此,甚至可做微波觀測(微波波長比紅外線波長還長),總之我們可以由人造衛星上看到(拍攝到)「晚上」的衛星雲圖,也可以看到伊拉克在沙漠中所挖的地道與軍火運送情形。


問:同一個望遠鏡是否可以用兩個波段去觀測呢?

答:可以的,只是通常固定波段的望遠鏡比較便宜,可調波段的望遠鏡比較貴(貴很多),這些都是材料與設計上的問題


問:探測太陽內部的構造是否與探測地球內部的構造方法類似呢?

答:是的,所以叫做「日震學」,與「地震學」原理相似。




問:台灣未來的衛星科技,前景如何?

答:這得看各位後生小子的功力與程度如何了!所謂「事在人為」,懂嗎?你們都肩負重任!


問:對於太空中生命存在的研究已到何種地步呢?

答:據說目前仍掛零。


問:有外星生命嗎?

答:我相信有!但是可能到我臨死也看不到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