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什麼是《阿含經》?共有幾種?
答:「阿含」又譯作「阿笈摩」,是釋迦牟尼佛所傳出的根本經典, 在佛滅當年的第一結集時,共集出四種:《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這四種經以蘊、處、緣起等等「事」做主題,稱作「事契經」,由師徒代代相傳而來, 由此稱作「阿含」。《瑜伽師地論》的《攝事分》說:2、問:如何研究《阿含經》?
答:首先要「利其器」:準備阿含教材及工具書,而後參考「摩呾理迦」和論釋來深入義理。3、問:研究《雜阿含經》時,有哪些基本資料與工具書?
1.《雜阿含經》劉宋求那跋陀羅漢譯本。有大正版、佛光版、內觀教育版。內觀教育版請參考「佛法教學系列」:A1《雜阿含經˙蘊品》;A2《雜阿含經˙處品》;A3《雜阿含經˙緣品》;A4《雜阿含經˙道品》;A5《雜阿含經˙弟子/如來品》;A6《雜阿含經˙八眾品》。4、問:什麼是《阿含經》的「摩呾理迦」?
答:「摩呾理迦」譯作「本母」,用以抉擇經典的意義,使之明瞭。《攝事分》就是《雜阿含經》的本母。《攝事分》說:5、問:《攝事分》中所抉擇的《雜阿含經》經文有哪些?
答:依次共有十七個相應:1.蘊相應、2.處相應、3.緣起相應、4.食相應、5.諦相應、6.界相應、7.受相應、8.念住相應、9.正斷相應、10.神足相應、11.根相應、12.力相應、13.覺支相應、14.道支相應、15.入出息念相應、16.學相應、17.證淨相應。此十七相應又歸納為四分:五取蘊分、六處分、因緣分、道品分;或歸納為四品:蘊品、處品、緣品、道品。前三品是「所了知」,後一品是「能了知」。6、問:《雜阿含經》的內容編次如何?
答:依據《瑜伽師地論》卷三的「九事」、卷二五的「契經」、《顯 揚聖教論》卷八的「契經」以及藏文本的《攝事分》都指出《雜 阿含經》的內容次第如下:1.五蘊(五陰),2.六處(六入處),3.緣起,4.食,5.諦,6.界、受,7.佛弟子(聲聞)所說,8.佛(如 來)所說,9.道品(包含: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10.八眾。7、問:釋尊所教導的正法有何不同於其他教派?
答:釋尊所教導的正法有三特色:(1)走向真實、究竟的解脫,(2)有具體的解脫方法,(3)人人皆可自證自知。8、問:阿含經中何處談及禪修或修行的方法?
答:阿含經中有系統地教導禪修或修行的方法是在《雜阿含經》的「道品」,內含a.念住相應、b.正斷相應、c.神足相應、d.根相應、e.力相應、f.覺支相應、g.道支相應、h.入出息念相應、i.學相應、j.證淨相應。另有較長的修行經文,分散在《中阿含經》、《長阿含經》中。例如,《中阿含經》的「習相應品」,有16經談到修行的次第。9、問:阿含經中有談到菩薩道或成佛的修行方法?
答:《中阿含經》和《長阿含經》中,釋迦牟尼佛談到自己前世的修行過程,便是貨真價實的菩薩道或成佛之道。例如當轉輪聖王時,以正法教導大眾;做外道的師父時,教導弟子們修四梵住。這些都是菩薩道中累積福德資糧的一部份。詳細的內容請參考「佛法教學系列」S4《原始佛典中的菩薩道》。10、問:《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有何不同?
答:在義理方面完全相同,只是表達的形式有所不同而已,《攝事分》 說:11、問:如果採用「依經解經」而不用論典或本母,豈非更直接?
答:如果經義佛陀已解釋者,當然依佛說,但如果佛未解說,就要參 考論典或本母,例如「此生已盡」是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