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離層


電離層的發現

電離層是太空物理研究的範圍中,最靠近地球表面的一層。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才被發現的一層導電層。在衛星通訊以及海底電纜的技術尚未成熟發展前,利用電離層與地表這兩個良導體反射電磁波,作為短波通訊的天然導波系統(wave guide),使人類能提早進行越洋通訊,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電離層作業A:要瞭解良導體會反射電磁波,請各位同學回家或到家電行比較烤箱與微波爐的玻璃門,或透明塑膠門,在結構上有何不同?再找一台透明外殼的電腦(如麥金塔電腦),看看它的透明塑膠外殼內是什麼結構,與微波爐和傳統烤箱的玻璃門或透明塑膠門相比有何異同?


電離層的組成成分

電離層的成分是部分游離的氣體所組成的電漿態,游離度約1%。

什麼是電漿Plasma?

電漿是一種完全游離或部分游離的氣體,是物質的第四態。
(註:如果部分游離,則至少需達約1%以上的游離程度)

電漿容易存在於高溫或低密度的環境中

因為高溫表示氣體游離的機會增加,低密度使得已經游離的氣體不會因為粒子間頻繁的碰撞,而相互再結合成中性粒子,還原成中性氣體。

電漿具有良好的導電性:

當電磁波的頻率低於或等於電漿的振動頻率時,將無法穿透電漿,會被電漿反射。

電漿具有逆磁性:

任何在低溫時具有順磁性或鐵磁性的物質,到了高溫游離態時,也都變成逆磁性了,有關逆磁性的特性,在磁層物理中應用很廣,在電離層物理中用的不多,故等下一章要用到時再說。

日常生活中可見的電漿

如:火、霓虹燈、日光燈管內發光時的氣體、閃電、極光、太陽、以及彗星藍色的電漿尾(又稱離子尾,因為大陸將plasma翻譯為【等離子體】)。



電離層的高度分佈

電離層底部的高度會隨不同緯度以及不同日照強度,而改變其高度。電離層頂部的高度,則隨當地的地球磁場與地面夾角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說,100公里以上到2000公里左右是電離層的範圍,在台灣夏天的下午日照最強時,電離層的底部高度可能低到80公里。
問:猜猜看科學家如何決定電離層的高度?
提示:如何決定水井的深度?如何決定海底的深度?



電離層的電漿密度垂直分布圖

圖一、(左)大氣溫度垂直分布圖,(右)電離層電漿密度垂直分布圖


電離層電漿密度擾動會影響電磁波的傳播

電磁波如果頻率夠高,高過電離層的電漿振動頻率,便有機會穿過電離層,但是會發生一些折射現象,這是因為電離層對電磁波而言是一個疏介質,因此倘若電離層中電漿密度分佈不似圖一所示那樣緩緩的變化,而出現一些異常的擾動,那麼穿過電離層被折射的電磁波,所走的路徑就會很詭異,好像兩個人隔著一堆營火看對方的臉那般詭異。

註:如果打入的電磁波頻率太高,波長太短,短到UV光、X光、甚至γ射線時,這些電磁波反而變成電離層中粒子最愛的食物,根本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是被吸收了而不是被反射了。

註:水汽對電磁波而言是密介質,電磁波穿過密度不均勻的水汽時,也會發生各種詭異的折射現象,因此空氣中的水汽多時,天上星星閃爍的比較厲害,故要在高山上建造天文台。



不同區段的電磁波之波長與頻率分布圖

圖二、不同區段的電磁波之波長與頻率分布圖

哪些因素會造成電離層電漿密度的擾動?

1.日夜的變化:

圖一中實線與虛線分別代表白天與晚上的電子濃度分布圖。因此在日夜轉變時,電離層底部會產生許多擾動,以便由一種分布轉換為另一種分布。


2.重力波
(A)什麼是重力波?

當一個氣塊被外來擾動頂了一下而上升,這時氣塊的體積會隨著四周氣體的壓力減少而膨脹,當氣塊膨脹時,它的溫度會降低同時密度也會減少,如果這時四周氣體的密度比這塊氣塊膨脹後的密度來得大,這塊氣塊就會繼續上升造成對流現象。反之,如果這塊氣塊的密度比四周氣體的密度來得大,則向上的浮力就敵不過向下的重力,於是氣塊就會上下振動,當這個上下振動的方向不完全沿著鉛直線,而有水平方向運動時(例如:沿左上↖↘右下方向振動)這個振動就會演變成一種波動,並向垂直振動方向(例如:右上↗)傳遞,此即重力波。重力波是一種橫波,他的振幅會隨著大氣密度減小而放大,因此很容易在高空中測到。

(B)產生重力波的來源,如:

(1) 極光
(2) 颱風
(3) 火山爆發
(4) 大地震
(5) 大雷雨

問:重力波gravity wave與重力場波gravitational wave有何不同?理工科的同學好好研究一下吧!尤其是對天文感興趣的同學,不可不知!


3.太陽閃焰:

太陽閃焰(solar flare)時會發出大量的短波:UV光、X光、γ射線。這些短波都是電離層的最愛食物,因此太陽閃焰發生後,電離層的電子密度會突然增加,影響通訊品質。圖三為太陽平時與閃焰發生時的光譜分布情形。

圖三、太陽平時與閃焰發生時的光譜分布情形。



電離層電漿以及密度的擾動對人類的影響:

1. 對地表生物的保護:厚厚的電離層可以吃掉大量的X光和UV光保護我們不受輻射的傷害。
2. 對衛星通訊的影響。
3. 影響GPS衛星定位的準確度。(詳情請等以後介紹衛星時再談。)
4. 預知颱風:不過目前已被衛星雲圖取代。
5. 預知地震:目前仍在研究中。
6. 造成高空閃電的主因:因為電離層與地面一樣是個良導體。
7. 其他:……例如:對天文觀測的影響。……


電離層作業B:想想看,電離層與臭氧層在【永續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簡單敘述一下你的看法。


原子模型、游離態、激發態、基礎態(補充教材)


原子模型:

原子中央是原子核,體積小、質量大,由質子、中子以及其他小質量的核子所組成。

原子核的外圍是電子雲,有許多價電子依特定軌域繞著原子核打轉運動。

質子:帶一價的正電、質量大。

中子:不帶電,質量也大,但略小於質子。

中子好像原子核中的強力膠,具有很強的核力,是一種吸引力,可以協助質子們抵抗正電荷之間的排斥力。唯一不含中子的原子核就是氫原子核。因為它只有一個質子。原子核內質子數目不多時,中子的個數與質子的個數,可以大致相等。隨著原子核內質子數目增加,中子的個數就必須比質子的個數多一些,才能黏得住質子們,所以氧原子中,中子數等於質子數,各八個。反觀,水銀原子中,有八十個質子,一百二十個中子,中子數目足足是質子數目的一倍半呢!


電子:帶一價的負電,質量只有質子的1836分之一。

原子中,電子的數目等於質子的數目,因此原子不帶電。


一價的電荷,長久以來,被認為是電荷的最小單位。不可再切割!不過近來科學家發現,還有一種更基本的粒子,被命名為:夸克子,它只帶三分之一價的電荷。所以,好多教科書都得要改寫了!這個故事,讓我們想起與更古早以前,科學家以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最基本的單位,所以叫它:原子。後來才知道,原子是由電子與原子核所組成的。原子核內又有許多種基本粒子。所以,我們可比古早的科學家,知道更多的科學常識呢!


什麼是游離?

當原子失掉最外層的價電子時就是游離。


價電子與自由電子的區別?

被原子核束縛住的電子是價電子,不被原子核束縛住的電子是可自由運動的自由電子。


什麼是激發態?什麼是基礎態?

基礎態是價電子們位在他們可能存在的最低能階軌域,激發態是價電子吸收了能量(但是不足以達到游離能),而跑到較高的能階軌域上運轉。價電子由激發態跳回基礎態時會發光,正離子捕獲自由電子變回中性粒子時,也會放出能量(光),由於放出的光與當初入射的光(導致激發態或游離態的光)方向不一定相同,因此,可以改變光子的行進路徑,造成光的散射


問:天空為何是藍的?黃昏的夕陽為什麼是紅的?知道嗎,深海的水與冰河的冰也是藍的!